同志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综观这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全党同志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极大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提高。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fubai,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继续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抓好落实,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为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要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特别是要做好关心困难群众工作,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全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以下为专家解读
颜晓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24日电(记者 秦华)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网记者邀请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颜晓峰教授对讲话进行解读。颜晓峰认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将是新世纪我们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大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为十八大胜利召开统一全党思想的政治纲领,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
一、极不平凡的10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取得了辉煌成就。10年成就,来之不易。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中国,考验着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岂止非典,这10年,在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遇到了极为复杂的局势和矛盾。国际风云与国内形势密切关联,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交织互动,深化改革与维护稳定紧密依存,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交相出现,发展方式与资源条件相互制约,核心价值与多样思潮同生共存,等等。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10年发展,创造中国奇迹;10年蓄势,形成中国震撼;10年转变,写出中国故事。10年来,我国办成了大事,办妥了难事,办好了喜事。极不平凡的10年,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讲话的重要论述,都凝结着这10年的经验。
二、坚定不移的道路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是讲话的主题。讲话强调:“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列车驶向远方的坚实轨道,是中国航船驶向成功彼岸的可靠航线。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挺住并生机盎然?特大地震灾害的降临,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入世10年的考验,中国制度为什么能够岿然不动?结论只能是:中国发展的深厚基础,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一条不可逆转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路,逆转就要失败;这条道路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中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路,逆转就是倒退;这条道路是充满光明前景的路,逆转就丧失动力。学习讲话,就要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三、长期艰巨的任务
讲话深刻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这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认真领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能不能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走出发展困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推动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深刻社会变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鲜明提出并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属于谁的根本问题,深刻提出并回答了怎样防止和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迫切问题,系统提出并研究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领域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正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复杂格局、严峻挑战、深层矛盾,深入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实现长治久安的巨大潜力,积极探索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篇章。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证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涵、新的风采、新的魅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
四、全面发展的战略
讲话系统论述了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战略部署,是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包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等。其中包含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比如,我国发展全局战略抉择的思想,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必须深入领会贯彻。
杨金海:迎接党的十八大的亮丽序幕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24日电(记者 秦华)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为了更好的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研究员。杨金海认为,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拉开了人们期盼已久的迎接党的十八大的亮丽序幕。讲话的内容十分丰富而精彩,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结合的高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发展图景进行规划。这既是党的十八大的基调,也向全党同志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应当认真学习领会,自觉贯彻落实。
一、应当认真总结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针对我国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境界,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胡锦涛同志讲话的要求,我们应当在3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认真总结十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更加全面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背景、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实践成效、历史地位等,这对于继往开来,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及其思想是在2003年提出的,到今天已经有10个年头。作为进入21世纪我们党最重要的创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所以,其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集中全党智慧来加以研究解决。经过近10年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历史视野、未来意识来把握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和丰富经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运用党的指导思想,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应当科学规划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景
总结过去,是为了开辟未来。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要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要做到科学发展,最根本的是转变发展方式,使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未来的改革发展将更加注重目的性。正如总书记所说,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具体说来,要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精神生活更加精彩,特别是要解决好民生方面的公平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规划未来,不仅要着眼于近期,还要着眼于长远。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应当立足现实扎实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
要做好总结历史、规划未来的工作,同时要立足现实,扎实做好当前工作。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继续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抓好落实,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为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要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特别是要做好关心困难群众工作,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全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我们每一名党员、每一位公民,都应当响应中央号召,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勇于担当,建言献策,共同迎接中华民族复兴的壮丽美景!
许耀桐: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四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 赵晶)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认为,这个讲话体系宏富、博大精深,观点鲜明、思想深邃,讲话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十年的光辉历程,高度肯定了我们的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于把握、领会即将在下半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所肩负的使命和面临的新任务,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许耀桐指出,胡锦涛同志这一重要讲话,有四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过多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之后,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提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和深刻认识。这次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又提出了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四个特色”的提出,对于我们全面学习、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是关于科学发展观。十六大召开后不久,我们党在2003年就提出了关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总结我国的发展实践和特点,又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强调了中国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正因为我们党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今后,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胡锦涛指出,“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是关于改革开放。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后,最近十年则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明确阐述了“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的任务,它涵盖到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机构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等数十个方面。归结起来,我们党已经确立了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这分别代表着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实现“富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实现“民主”,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实现“文明”,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实现“和谐”。我们党还提出了“深化改革”要实行“改革顶层设计”,决心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我国全面改革。改革虽已历经30多年,但绝不能放松放弃,而要进一步抓紧抓实。这次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再次突出改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认识不断丰富、成熟,从最初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三大建设”,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大建设”,再加上党的建设,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六大建设体系。这次胡锦涛讲话的重点,内容还是围绕着六大建设体系,分别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深刻阐述了当前和未来我们面临的形势、展趋势和任务,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理念和政策措施,成为推动我们国家科学发展、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夏春涛:讲话吹响新征程的前进号角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 赵晶)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夏春涛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十分鼓舞人心,吹响迈向新征程的前进号角。
第一、科学总结了十年来的工作,充分肯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讲话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抓住机遇,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进步”。这个评价是实事求是的、有说服力的。讲话分析说,我们取得这样成就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另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段话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及其长远指导意义。
第二、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讲话分析说,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均前所未有,“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定位是准确的,很振奋人心。讲话指出了未来5年的主要任务,即“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2017年距2020年仅有3年,所以近5年是一个关键期。展望未来,我们充满憧憬和激情。
第三、作出庄严宣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两处提到继续“推进”:一是谈到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意义,强调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既强调坚持,又强调发展和创新,是两点论。这是政治宣言,表明我们党将咬定青山不放松,带领人民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话指出,“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四个特色”是新概括。
第四、对未来工作进行科学部署,提出了不少新思路新认识新观点
关于经济领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与“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是一致的。讲话强调“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四化”是个新概括,表明农业现代化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政治建设方面,“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段话读来也有新意,表明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前提下,法治方面将更有力度,将会跃上新台阶。
文化建设方面,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相吻合。
社会建设方面,讲话突出强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两“多”、三“更”,这种表述是以前没有的,折射出进一步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信念和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三个“发展”是新概括,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党建方面,指出“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一分析很深刻,很有警醒意义。五大建设的排序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了“制度建设”前面。这样更具有逻辑性,也突出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夏春涛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体现了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开拓奋进的精神,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定下了基调,吹响新征程的前进号角,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浩雷: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 李晓明)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在理论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北京大学宣传部副部长、畅销书《国家大势》作者王浩雷认为,讲话深刻揭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的国内外发展大势,系统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启发性。
一个国家的历史,因有大势的孕育而不再显得苍白;一个民族的奋进,因有大势的引领而注定变得不朽。讲话特别提出,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目前中国发展正处于向上“爬坡”的攻坚时期,能否从历史中找准大势,在现实中推动大势,这是鉴史取势、赢得未来的关键。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是一个始终保持战略远见、深邃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政党。在复兴之路上,顺应了国内外发展大势,风险挑战就会少一些,矛盾问题就会轻一些,发展进程就会快一些。
王浩雷说,有一种智慧叫自省,有一种愚昧叫自满。讲话特别强调,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面对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要着力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敢于搬开“深水区的顽石”,勇于突破“改革惰性”和“路径依赖”,发扬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精神,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他最后说,值得始终坚守的,才是信念;令人永远铭记的,才是誓言。民族复兴承载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大势,也寄托着中国的未来大势。讲话深刻阐释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什么样的组织领导、靠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等重大问题,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国家大势指明了方向。在当代中国,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毫无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只有这样,民族复兴这只“大鹏”,才能真正插上智慧的翅膀、朝着正确的方向、挥舞有力的节拍、保持不竭的力量,最终飞向梦想的彼岸。
刘玉瑛:继往开来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发表了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为主题的重要讲话。
我认为,在“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胡锦涛同志发表的这篇讲话,是我党继往开来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这篇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对于统一全党同志的思想,明确未来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意义非常重大。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前途的若干重大问题,系统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这对于统一全党同志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重申了“十六大”以来确立的“科学发展”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重申要“坚持科学发展”,这就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第三,系统阐述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以及要达到的目标。胡锦涛同志说:“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决心更加坚定。
第四,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方针、原则都做了明确的阐述。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五,对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什么决定民心的向背?简单说来,一句话,利益、需求的得失,决定着民心的向背。民生进一步改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执政党就会进一步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会进一步巩固。
第六,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建设方向等问题,都给予了回答。胡锦涛同志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他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第七,对党的自身建设问题胡锦涛同志再一次强调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为什么要再一次强调这一点?因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适应“重大变化”?如何化解“外部风险”,如何解决“突出问题”?这是对我党的考验和挑战。我党要经受住这种考验和挑战,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这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关键。
目标已经明确,道路已经选定,措施已经提出,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把它落实到位。因此,胡锦涛同志在讲话的最后,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继续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抓好落实”;号召全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导)
张建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7月23日,省部级干部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在京开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阐述了当前中国发展道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我国抢抓未来5年乃至到2020年的宝贵战略机遇期,提出了明确的战略要求和应对措施。这次大会是在全球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与全球政治秩序仍然动荡的新态势下所召开的关键会议,也是凝神聚气、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重要会议。正是立足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总书记用了“前所未有”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中国的机遇,也描述了中国的挑战,特别强调指出了仍处于大有作为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发展大趋势。
一、抢抓中国的发展机遇
纵观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增长10.2%的历史最好水平,而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率也不过是3.3%左右。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从全球金融危机到美债危机、欧债危机接连上演,全球经济经历了严重的衰退时期,至今仍未完全摆脱欧债危机的阴霾与冲击,欧美国家高企的失业率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现实难题,引起了国内老百姓的强烈意见与抨击,引发了一系列的示威**、甚至暴力事件,西方社会陷入了对其发展道路的反思之中。作为全球经济发动机的欧美国家再次成为全球经济下滑的根源,正是中国以其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无私的国际经济救援,与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共同撑起了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与坚强信念,避免了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全球化恶性扩散。站在21世纪的第2个十年伊始,西方社会“世界末日论”的奇谈怪论甚嚣尘上,西方国家党同伐异的国际政治军事行动愈演愈烈,只有中国与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坚持通过建设性的经济调整与政治谈判来解决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经济、政治难题,从而使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表现出了积极健康的一面。中国这种强大的国际经济、政治影响力靠的是什么?不是靠政治联盟,也不是靠军事威胁,更不是靠搞乱世界;中国靠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就,靠的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所确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发展,是立足中国人民能够吃饱饭、穿暖衣、有学上、病能医、老能养的朴素社会信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将这种社会信念称为“中国式四个现代化”、“小康之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94页)。目前,中国社会已在这条道路上奋斗了整整35年,按照小平同志的规划还将继续奋斗38年,到那时——中国将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完成这位老人上个世纪所提出的发展目标。我们并不能够确切地预见到我们今后的这条路好不好走,但我们确切地知道在这条道路上经过35年的奋斗,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创造了被全球誉为“中国模式”的增长奇迹。这让我想起了这位老人在24年前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1页)的确,从近十年欧美人民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反思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并没有一个行之四海的标准发展模式,有的只是发展经济、富裕人民的共同愿景。2011年,中国以47.2万亿人民币的GDP产出,名列全球经济总量第二,但按照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只有5400多美元,还不及世界高收入国家门槛的1/2,是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人均收入的1/10,仍有20个省份达不到这条全国均线,一些西部落后省份更是不及这条均线的60%。但就是这条均线,表明我国已经站在了中等偏上国家的收入起跑线上,这仅仅是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现在,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怀疑,中国已经走到了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关键跨越期,中外都有学者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如果这个预测变成现实,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就是中国大约在丧失GDP总量全球第一整整200年后,重新回到这一位置,是中国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奋斗重写历史的时刻,是天道酬勤。这个时刻,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寻求中国社会独立富强道路将满百年的时刻,必将成为中华民族重新确立文化自信的历史性时刻。为此,中国人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苦苦探索,才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
毫无疑问,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未来五年、乃至到2020年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所要倾注全力的不是见异思迁,更不是改弦更张,而是坚定不移地牢牢把握住小平同志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按照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二、化解中国的发展难题
最近,我国经济增速首次回落到了3年以来的一个新低,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回落到了7.6%的水平,使得我们面临着非常不利发展压力,甚至存在着边疆海域的激烈矛盾与冲突的外部冲击,但这些内容并不能改变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更不能改变中国经济持续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国正是要在这些矛盾与挑战中熟悉和承担起世界大国的责任,对此中国必须迎难而上,化危为机。
分析当前我国经济下行的原因,是多方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首先,这里面有来自全球经济衰退所形成的外部冲击,使得我国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进行廉价商品加工出口型的外向经济遭受到了国际经济下行压力的冲击;其次,更为主要的是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暴露出了虚拟经济泡沫整治困难、实体经济自主创新不足的内部问题,这是我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动因;最后,增长回落符合并反映了中央政府主动调整经济增速的政策导向。在所有这些因素中,伴随欧债危机与美国过度消费滥发货币所引发的经济问题显现,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动荡格局,很有可能要面对更为严峻的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在美国这样的大国都重提再工业化战略的全球性经济调整面前,中国传统的加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除了依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全球化发展战略,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无法回避的选择,也深刻表明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内因。
事实上,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国内外挑战,最根本的是集中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难题上;也就是总书记所特别强调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上。所以,解决我国时下所面临的经济挑战,核心是坚持国内经济的积极调整,关键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特别是在推动虚拟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与提升实体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要下功夫。要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建设,规范长期粗放发展的虚拟经济,建立具有活力、富有创新、远离暴利的虚拟经济发展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以及相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科学发展、规范发展;要以强有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推动实体经济的科学发展,使得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实体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强大动力和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使得中国经济未来38年的增长能够实实在在地转到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题,找到一个能够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挑战面前,真正体现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的内在价值。通过发展,提纲携领地推动影响和左右中国前途的难题与挑战迎刃而解。
三、丰富中国的发展道路
在这次专题学习班的开班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正是立足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应对当前国际挑战与解决国内问题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措施,第一次提出了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重大课题,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明了努力方向;再次重申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结论;深刻阐释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做好当前中国经济工作的牛鼻子问题;明确强调了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相结合的政治体制改革方向;并从文化强国、民生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角度,全面阐述了党的基本主张和改革举措,是我们明确思想、振奋精神、积极抢抓中国发展机遇,以全新、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思想指针与行动指南。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就是我们通过中国发展道路所要丰富和彰显的中国元素,这些元素没有先验的理论总结,也没有一个可以照搬的样板模式。这些元素的获得,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深入到中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中去,把握原则、化解挑战、抢抓机遇,有条不紊、有的放矢的应对来自经济下行的风险,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努力、有所创新地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虚实结合、创造性地推动文化强国的战略进程,以人为本、全面均衡地实现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坚持不懈、奋力推进中国的“两型社会”发展目标,通过党自身的组织创新与制度建设彻底铲除引发群众最为反感、意见最大的fubai现象,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宏大政治愿景得以弘扬,在推动中国模式的创造性发展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注入最有效率、最有创新的中国元素,从实践、理论、民族、时代的元素中丰富并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为此,需要全国上下本着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坚强决心,深入实践、身体力行、坚持改革、勇于创新,使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模式”,努力实现中国崛起的历史夙愿。(作者为经济学博士,中央党校博士后,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二级教授。)